球王会体育-官方入口_球王会app,简称:球王会体育【财运亨通,八方来财】是最安全平台之一,产品广泛,提供最新网页版登录入口,全站app下载,竞猜,电子,电竞,真人,体育,彩票,捕鱼,各种游戏等您来!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hrbkxbgjj.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行业资讯

球王会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范文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4-06-16 06:52:51
  • 点击:

  球王会体育官方入口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质量也有的很大提高,其对房屋建筑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居民居住环境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共融问题进行探讨。

  建筑规划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有相应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才能实施。建筑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而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对城市建筑整个生态系统起到改善作用。其设计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而且还有促进城市文明建设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形势看,我国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还没有取得较好的融合效果,体现在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不够成熟,在一些地方运用失误,导致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还没有起到最终改善建筑环境的作用,相反的,还可能对建筑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掌握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融合方法,是当前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筑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要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在具体设计中,应体现人性化设计特点,以满足现代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这种设计应围绕人而展开,真正服务于人,为用户提供便利。建筑园林景观设计除了需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外,还需遵循将景观、建筑和用户有机结合的原则。这种人与建筑和环境的和谐让人感觉居住环境更加舒适,让人感觉到自己才是主体,而不是景观。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并且能明确划分各区域空间,动静结合,合理分布公共设施。其设计的好坏,与各种景观设施的材料选择等细节有直接联系。此外,人们对建筑园林景观的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过程。用户心理感知是人性化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理性的观察和感知,用户才能得到对园林景观的评价。人和园林景观的统一是通过人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实现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方面有情与景的融合,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需求;另一方面有人与景的融合,让人触景生情。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相比西方国家起步晚,而且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建筑园林景观设计,并提倡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人们纷纷将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纳入购房要求。我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提出建筑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现代居民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我国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现代建筑园林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合作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区域内的建筑园林景观体现了该区域内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而且也充分展示了人们的梦想。建筑园林景观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建筑生态规划是其中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其居住环境以适应这种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将建筑生态规划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

  在具体设计园林景观时,设计工作者应根据实际需要将建筑规划理念融入到实际设计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节能减排问题,将循环利用资源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融入设计中,从而将工作中的资源消耗控制在最低水平。目前越来越多的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者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都充分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他们自觉遵守建筑生态设计原则,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将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高质量的建筑和最佳的景观效果。保护环境和改善自然系统生态功能是建筑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具体的园林设计环节中,设计者应结合建筑规划的这一目标充分考虑建筑的环保功能,设计者在挑选植物时,可挑选具有环保功能的植物,并充分利用这些植物。此外还用充分利用植物不同特点营造园林植物群落,实现景观与植物群落功能的协调统一。

  建筑规划和园林设计共融应有完善统一的理念来指导。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都应充分考虑区域历史文化背景,在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少的创新,但也要从全局出发,根据当地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这样建筑和园林景观才能很好的融入其中。此外园林景观设计还需要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体现。因此,需要不断引进国外该领域内先进规划和设计技术,吸收其中的精华,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从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展现建筑独有的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居民越来越渴望拥有一片属于他们的绿色空间。因此,现代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应遵循基本规划设计原则,注重建筑的生态规划和设计。为实现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园林设计人员在具体设计中应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平等看待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功能和作用。此外,园林设计人员还应将资源循环利用放在重要位置,并合理利用现代化工艺手段和园林艺术,将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有机融合起来,以体现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园林景观是人们价值观和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用户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规划的关键内容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建筑规划中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使二者实现共融是现代化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

  [1]习颖锋.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

  [2]杨丛暄.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4(2).

  1.1 科学依据;在任何园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关系到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术方面的,有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园林植物的,甚至还有动物方面的生物科学问题。所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科学依据。

  1.2 社会需要; 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1.3 功能要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者要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和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

  设计方与业主初步接触时,要了解整个项目的概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要了解业主对这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和基本实施内容。总体框架方向确定了这个项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绿地,基本实施内容确定了绿地的服务对象,这两点把握住了,规划总原则就可以正确制定。另外,业主会派熟悉基地情况的人员陪同总体规划师至基地现场踏勘,收集规划设计前必须掌握的原始资料。此外,还要在总体和一些特殊的基地地块内进行摄影,将实地形状的情况带回去,以便加深对基地的感性认识。

  基地现场收集资料后,就必须立即整理、归纳,以防遗忘那些较小的却有较大影响因素的环节。在进行总体规划构思时,要将业主提出的项目总体定位作一个构想,并与抽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层的警世寓意相结合,同时,必须考虑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合到有形的规划构图中去。

  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接下去要将草图结合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修改。逐步明确总图中的入口、广场、道路、湖面、绿地、建筑小品和管理用房等各元素的具置。经过这次修改,会使整个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美观、舒适。

  经过了初次修改后的规划构思,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方案。设计人员此时应该虚心好学、集思广益、多渠道,多层次,多次数地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不但要向老设计师请教方案的修改意见,而且还要虚心向中青年设计师们讨教,往往多请教、讨教别人的设计经验,并与之交流、沟通,更能提高整个方案的新意与活力。

  最后,将规划方案的说明投资(框)估算,水电设计的一些主要节点,汇编成文字部分;将规划平面图、功能分区图、绿化种植图、小品设计图、全景透视图、局部景点透视图,汇编成图纸部分。文字部分与图纸部分的结合,就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文本。

  业主拿到方案文本后,一般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予一个答复。答复中会提出一些调整意见:包括修改、删添项目内容,投资规模的增减,用地范围的变动,针对这些反馈的信息,设计人员要在短时间内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

  作为设计方,项目负责人一定要结合项目的总体设计情况,在有限的,一定的时间内,将项目概况、总体设计定位、设计原则、设计内容、技术经济指标和总投资估算等诸多方面内容,向领导和专家们作一个全方位汇报。汇报人必须清楚自己心里了解的项目情况,专家们不一定都了解。因而,在某些环节上,要尽量介绍得透彻一点,直观化一点,并且一定要有针对性。在方案评审会上,宜先将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阐述清楚,然后再介绍设计布局和内容。设计内容的介绍,必须紧密结合先前阐述的设计原则,将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作为设计布局和内容的理论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具体表现。两者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不可造成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南辕北辙。

  设计者结合专家组方案评审意见,进行深入一步的扩大初步设计。在扩初文本中,应该有更详细、更深入的总体规划平面图、总体竖向设计平面图、总体绿化设计品面、建筑小品的平、立、剖面(标注主要尺寸)。在地形特别复杂的地段应该绘制详细的剖面图。在剖面图中,必须标明几个主要空间地面的标高(路面标高、地坪标高、室内地坪标高)、湖面标高(水面标高、池底标高)。

  在扩初文本中,还应该有详细的水、电气设计说明,如有较大用电、用水设施,要绘制给排水、电气设计平面图。在扩初设计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不会像方案评审会那样分散,而是比较集中,而更具有针对性。设计负责人的发言要言简意赅,对症下药,根据方案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我们要介绍扩初文本中修改过的内容和措施。未能修改的意见,要充分说明理由,争取能得到专家评委们的理解。

  在园林规划设计步骤中,我们谈到过基地的踏勘。这次所谈的基地的再次踏勘,至少有了点与前一次不同:①参加人员的范围扩大。前一次是设计项目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这次必须增加建筑、结构、水、电等各专业的设计人员;②踏勘深度的不同,前一次是粗勘,这一次是精勘;③掌握最新、变化了的基地情况。前一次与这一次踏勘相隔较长一段时间,现场情况必定有了变化,我们必须找出对今后设计影响较大的变化因素,加以研究,然后调整随后进行的施工图设计。

  现在,很多大工程,市、区重点工程,施工周期都相当紧促。往往最后竣工期先确定,然后从后向前倒排施工进度。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打破常规的出图程序,实行“先要先出图”的出图方式。一般来讲,在大型园林景观绿地的施工图设计中,施工方急需的图纸是:①总平面放样定位图(俗称方格网图);②竖向设计图(俗称土方地形图);③一些主要的大剖面图;④土方平衡表(包含总进、出土方量);⑤水的总体上水、下水、管网布置图,主要材料表;⑥电的总平面图、系统图等。同时,这些较早完成的图纸要做到两个结合:①各专业图纸之间要相互一致,自圆其说:①每一种专业图纸与今后陆续完成的图纸之间,要有准确的街接和连续关系。

  另外,作为整个工程项目设计的总负责人,往往同时承担着总体定位,坚向设计,道路广场,水体,以及绿化种植的施工图设计任务,他不但要按时,甚至提早完成各项设计任务,而且要把很多时间,精力花费在开会、协调、组织、平衡等工作。尤其是业主与设计方之间,设计方多施工方之间,设计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更不可避免球王会。往往工程规模越大,工程影响越深远,组织协调工作就更繁重。

  从这方面看,作为项目设计负责人,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设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优良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这一重任。

  严格来讲,施工图预算编制并不算是设计步骤之一,但它与工程项目本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有必要简述一下。

  施工图预算是以扩初设计中的概算为基础的。该预算涵盖了施工图中所有设计项目的工程费用,其中包括:土方地形工程总造价,建筑小品工程总价,道路、广场工程总造价,绿化工程总造价,水、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等。

  根据本人的设计项目所得经验,施工图预算与最终工程决算往往有较大出入,其中的原因各种各样,影响较大的是: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增减,工程建设周期的调整,工程范围内地质情况的变化,材料选用的变化等。施工图预算编制属于造价工程师的工作,但是项目负责人脑中应该时刻有一个工程预算控制度,必要时与造价工程师联系、协商。尽量使施工预算能比较准确反映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状况。事实上,某个工程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由投资控制所决定,本人认为项目负责人有责任为业主着想,客观上因地制宜,主观上发挥各专业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平衡协调在设计环节中,做到投资控制。我们相信,整个工程项目建成后良好的景观效果,是在一定资金保证下,优良设计与科学合理施工结合的体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基本居住生活需求的场所,一部分人想改善生活质量、居住品质二次置业;一部分人为休闲度假的第二、第三居所多次置业。于是,高档住宅应运而生,这是一种超越纯居住功能要求和实际使用价值之外的住宅形式,是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突显优越社会地位的特殊载体。置业者具有较高的审美观点和文化素养,渴望享受类别墅的低层住宅和高品质人文生活, 对居住地舒适度、产品的形象和细节有较高的要求。高品质的住区主要表现在良好的地理位置、合理的规划空间结构、稀有的建筑风格、良好的景观氛围、稀缺的户型、高品质配套设施等方面。

  在项目定位初期概念规划阶段,应根据不同类别的产品形式,将独立别墅、联排别墅、双拼别墅及小高层、高层住宅有目的性地进行区域划分,创造出大社区小组团的居住模式。不同类别的组团空间处在连续的变化之中,一层层变得更私密。也应明确小区各种空间的属性,明确区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这些空间明确的属于住宅区、属于某组团、属于某栋住宅或某一单元。这样,使住宅附近的区域具有明确的划分,从而使人感到亲切,以便在人们使用户外区域最为频繁的地段改善停留与休息的条件。

  空间层次的构筑为居民的社会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场所,为各类人际交往提供了适宜的空间环境,满足各种活动对空间的领域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的要求。使人们在其中自然、舒适和安定地生活与活动,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同时,不同组团之间建筑形式的渐变,形成“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的独特意境。

  建筑风格为建筑创作作风与建筑本身所体现出的形象特征,风格对于建筑,是从建筑艺术性、技术性的角度进行评价。一方面,建筑风格指某一类建筑由于运用同样的材料、技术、营造做法以及设计手法等等,从而形成了具有相同特征的样式;另一方面,建筑风格又是建筑艺术思想、设计理念的总结。因此,建筑风格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建筑师个性三方面内涵。前两者是建筑风格的充分条件和决定因素,后者是建筑风格产生的必要条件。作为房地产项目,在项目定位之初就从项目的周边环境、市场动向、目标客户群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确定该项目的最佳风格,充分体现项目的价值。

  景观设计应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核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及人与环境的融合。住宅区景观,对住户而言,就是一处美观、适用的公共场所,这是住户生活于小区的基本要求。既需要开放的公共活动场地,也需要有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住宅区内良好的景观,不仅可就近为住户提供面积充足、设施齐备的硬质及软质场地,以吸引住户走出居室,加入公共活动,以增进户间交往,创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气氛。同时,还通过对植物、围墙和小品设施的配置和景观处量,不仅能够增进视觉舒适度,也可满足居民对于安全感和私密性的要求。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除了要遵守的“以人为本”、“整体性”、“生态性”、“地域性”等原则外,还应根据项目的主题定位和周围的环境特色,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将小区环境的同项目的周边大环境相结合,达到借景的效果,从而突出项目的主题。

  户型设计应以服务于购房者为出发点,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居住品质,这也是商品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满足的普遍性要求。因此,户型设计需要“精密设计”。

  首先确定主力户型,定任何一个项目都要首先确定目标客户群,从而确定总体的销售定位,而销售定位的最重要标准即主力户型。主力户型应根据目标客户群的需求量身定做,数量最多,基本上会占到总开发户数的60%~70%左右,在相对固定的面积区域内形成较丰富的户型类别。

  其次,不同梯次的户型相应配置。任何一个项目的户型在销售面积上都应该是层次丰富的,尽管主力户型已占了60%~70%左右的户数,总体户型配比也像金字塔一样主力户型是塔身,相对大的户型是塔尖,相对小的户型是基座。只有层次丰富的户型配比才能广泛地吸收不同层面的客户群,满足更大范围客户的需求。

  住宅的内在品质还牵涉到各种设备设施的配套标准,这也直接关系到居住的舒适度。主要体现在电气、暖通两个专业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空调系统的选择,智能化的应用程度,采暖方式的选择等。在当前建筑节能、低碳生活市场形势影响下,如何使节能、低碳让业主真实可见,不同项目还会响应应用到太阳能、地下热水等,如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地下热水入户等。

  北方某一住宅小区,位于一个大型高尔夫球场附近,用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联排别墅、高层公寓和酒店。下面从规划布局、户型确定、景观设计等方面分析该小区的规划设计。

  引言: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对城市化建设水平以及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城市道路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对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关系与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帮助完善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以及景观建设的效用,满足人们的生活发展需求。

  城市道路规划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建设和发展进程,城市道路规划需要在满足城市整体用地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系统化的交通运输网。同时要综合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科学地规划城市道路的具体走向,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合理地减少工程量,提高道路规划的整体效益,而且还需要结合城市整体面貌,在系统地规划城市道路的时候,注意城市环境的美化,展现城市的特色魅力。

  城市景观设计具体是由自然环境景观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和创意景观设计等三部分组成的。其中自然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山丘、花草树木以及河流、湖泊等,人文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城市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商贸集市以及园林绿化等,而创意景观设计主要是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科学的组合,形成和谐而又完善有序的景观体系,展现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然而,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中,景观设计价值主要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的服务能力。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将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结合起来,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城市公园规划形成配比,实现城市内公园规划、滨水绿地规划的相互协调,加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规划贯穿城市交通、道路设计和建设实施、投入使用及反馈的整个过程,事实上,城市景观设计也是城市道路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城市景观设计更多地偏向于对城市公园、绿化带、沿水系绿化等相关的绿化景观设计,正是城市建设与绿化需求的相互结合使得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联系到一起。而且,城市道路规划需要充分地考虑城市整体的绿化覆盖,以实现城市道路建设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而城市景观设计又需要关注道路规划的有关细节,通过对绿化带与休憩道路的细节问题进行系统的改善,确保城市道路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和创新性。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规划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相匹配,如此,才能实现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推动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进程。

  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前期考察,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划的内外部环境,把握好城市规划的整体方向,了解具体的道路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各项成本开支,形成对具体的道路施工以及景观建设的整体认知,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充分地考察城市发展规划的整体概况,明确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定位,便于从城市规划的全局出发,详细地了解相关的规划情况以及建设条件,为城市道路规划和景观设计奠定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全面地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熟悉城市的人文环境,便于将其融入到具体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展现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突出城市特色。

  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的实施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要充分考虑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生态效应以及经济效应,响应低碳环保的号召,在具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全面地考察当地城市的自然地理风貌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尽量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植物群落的设计,在满足当地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球王会,还要考虑其创新性,结合城市特有的文化传统以及自然特色景观,展现城市独特的风貌。同时,要突出城市的发展活力,将城市的文化特色与自然地理风情充分地融合到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去,创新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同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强化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性,首先,要充分考察其设计与周围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保证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良好比例关系,实现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组合的协调性和创新型球王会,道路规划在完善通行效果的同时,在视觉效果上需要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构建和谐统一的城市道路景观廊道;其次,需要结合生态建设风格,将城市道路和景观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依据不同城市规划的地域特色,确定相应的道路景观绿化形式,以实现城市道路与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展现充满新意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整体规划。

  首先,道路两旁景观的花木有效地结合了当地的特色,实现了多品种植物和多种栽植方式的相互协调,同时也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次,一条道路的景观的好坏,建筑是否与道路协调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建筑与道路宽度的协调则是关键。不同交通性质道路的建筑高度H与道路宽度D的比例关系不同,一般认为1

  综上所述,在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相关的景观设计因素,不仅能提高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创新性,还能帮助改善城市整体的居住环境,进而推动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进程。而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创新策略,则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考察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充分融合到一起,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进而实现城市整体规划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创建和谐美好的城市家园。

  [1] 徐赞琴. 城市道路规划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浅析[J]. 江西建材,2015,03:22.

  [2] 肖亮,黄林芳. 浅析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以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为例[J]. 价值工程,2015,08:159-162.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景观概念 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 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 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 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学科 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 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早期美洲土著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1 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 law 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 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 park, 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 estate, 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 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著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john charles olmsted, olmsted继子,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桥梁。他继承并拓展了olmsted的思想和业务,规划和设计无数公园、公园系统、学校等,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的品质影响很大。federick law olmsted,jr, 并不是由于他的父亲olmsted而是由于他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在区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声誉极旺,他曾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规划和设计长达几十年, 后来也担任过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

  olmsted三父子和起来超过100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塑造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eliot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890年的waverly oaks一文,呼吁对belmont山的一片处女林进行保护。这篇文章促使1890年mit保护美丽风景的会议的召开和次年美国公共保护协会(the trustees of public reservations)的成立,以及1893年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eliot, 1893)的产生。今天,eliot作为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之父而被人们所怀念。

  steele倾向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学院派寻求灵感,并试图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现代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欧洲前卫的思想和作品被他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1938年他设计的蓝色的阶梯(blue stairs)具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特征。他是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启蒙人之一。

  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church,致力于地中海地区花园设计的传统在加州的应用。受现代建筑、现代艺术的影响,church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风格-加州花园学派。 church的近2,000个花园中,donnel花园(1948)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在gardens are for people一书中,他认为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的特性、建筑的风格和业主的生活方式,反对绝对的。

  kiley这位重实践而少理论的设计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人物,所设计的重要作品有:miller gerden(1955)、加州的奥克兰博物馆(1969)、达拉斯的喷泉广场(1985)、佛罗里达北卡罗利纳国家银行的露台花园(1988)等。他常常用网格来确定景观元素的位置,除圆以外很少用曲线,几何元素的变换表现出强烈的秩序,但却和周围环境、建筑相协调一致而不刻意突出自己。

  harprin ,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包括lovejoy plaza、 pettigrove park和auditorium forecourt plaza在内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显示出他对直线、折线等形式语言的娴熟应用和对水、水泥等材质的天才把握。在理论上,freeways(1966)探讨高速公路带来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rsvp cycles(1970)、notebook of lawrence harprin(1972)、 tark part(1974)等著作分析人们在景观中运动时的空间感受和其它感官的感受,认为设计不仅是视觉意象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参与。

  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 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quot;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图6,i. mcharg, 俞孔坚摄)。

  peter walker,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60年代的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对walker影响极大,以致他在以后的设计中经常运用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哈佛大学的tanner喷泉(1979-1984), 德克萨斯州的ibm研究中心(1990)设计是其代表作。walker所注重的更多的是由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从而把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图7,peter walker和swa作品,加州irvine表演艺术中心, 俞孔坚摄)。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mcharg 的千层饼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城市规划角色开始很早,1858年olmsted和calvert vaux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及其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初城市公园系统的演进,都是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十九世纪中期olmsted、jed hotchkiss、h.w.s.cleveland等人设计的郊区城镇,也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城市化观念。1901年frederick law olmsted,jr.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设计,此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

  当时负责组织城市规划专业的多是景观建筑师。1909年第一届城市规划会议召开,frederick law olmsted,jr.和john nolen在会议上都有重要的论文发表。同年nolen说服威斯康辛州的立法委员通过法案,首次授权各城市成立规划委员会并筹办城市规划。james s. pray也于同一年在哈佛景观建筑系开设第一个城市规划课程。1915年十四个景观设计师带头创立美国城市规划学会(也即现在美国的规划协会),1923年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系中增加城市规划组,并在1929年由henry v. hubbard主持设立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接下来几十年,城市规划专业日渐茁壮并获得立法支持,规划设计师一直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有时甚至担任领导人。

  这里的新镇和社区特别指模范村(model villages)、郊区社区(suburban communities)、社会社区(social communities)、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等。19世纪最有名的新镇和社区规划是olmsted规划的riverside(1868-1870),它通过铁路和芝加哥相联,以穿越该社区的河流为媒介,olmsted沿河两边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并和社区内次一级的绿地相联系,从而构成该社区的开放空间系统。这些环境优美的新镇和社区是1870-1930年有钱的美国人的房产,或是公司企业为员工休建的模范村。

  1900年以后,霍华德的田园都市在美国引起一定的反响,比较成功的的是联邦政府一战期间组织的社区开发和纽泽西州radburn(c. stein、henry wright、m. cautley,1928-1929)的规划。radburn理念包括:邻里单位的设定、人车分离的交通、以公园为邻里中心等。新镇和社区规划任务之多,以致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师不太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二战以后的新镇和社区规划产生新的思想。最有名的是休士顿附近的woodlands(wallace、mcharg、roberts and todd, 1972)新镇规划,生态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图8、9,70年代新的购物-办公一体、居住-休闲综合社区, 加州fashion island, swa规划; 图10、11,景观设计师主持的新社区设计, 加州woodbridge, swa规划)。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地区能看到一些大的分区外,新建的城镇已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新镇和社区规划中的作用。

  城市公园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最本行的业务之一。1630年设立的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公园性质的牧场,而直到19世纪真正的公园才在美国出现。以纽约的中央公园(olmsted and vaux, 1857)为起点,美国各城市纷纷建立大型自然式的城市公园,如费城费蒙公园(1865)、 圣路易森林公园(1876)、 旧金山金门公园(1870)等。到了19世纪末,公园成为民主和理想的象征,于是更多的公园被修建。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公园的作用和形式也不断变化。运动和比赛成为日益重要的活动,19世纪末建造的大型公园增加了运动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等设施以加强休闲活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岸(char1esbank)(olmsted ,1892)便是最早出现的城市康体休闲场地之一。 袖珍 型的公园是50年代以后的产物,如纽约市的paley 公园(1965-1968)的面积只有一栋建筑物那么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人情味的空间之一;也有整个区域被指定为公园的实例,如费城的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1956),该公园包含有历史建筑物、广场、景观区和花园等;此外,还有计划经济复苏的区域整个被指定为公园的例子,如马萨诸塞州洛威(lowell)的lowell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等。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本效益,在外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只有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户外行为活动规律,才能使规划设计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居住区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核心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居住环境对人们心理及行为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利用小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应首先对小区及四周进行分析,做出最适合这个小区的景观、植物本土化、依山就势、步移景异、合理借景和对景等原则,才能真正做到规划设计低碳的经济景观,营造和谐的自然景观环境。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及生态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因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并不意味着材料越高越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同样能做出非常好的环境景观。所以,景观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建设环境景观的费用,还要考虑后期管理和维护成本。

  生态、低碳设计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上,已降低气体排放为主,健康、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聚居居住环境。 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用实质性的物体来体现生态 低碳的设计理念,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设计。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为了创造出具有生态低碳环境景观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软硬景观应充分注重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根据市政布局与地方特色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统一的规划设计。

  现代园林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其它规划设计样,要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才能各具特色。创新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等因素,精心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创造出现代住宅小区低碳型景观环境。

  当前居住区与传统的居住区相比,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与规划显得更加地重要,同时还将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单独进行立项,以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住区景观环境。在居住区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确保景观规划与规划设计的早期介入,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并确保各类景观元素的科学分布以及园林景观绿化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相处,实现其绿化功能。较之于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当前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注重居住区的功能性。在当前居住区规划与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把人与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筑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首先,应当增加接触地面的可能性,即创造一些适宜各人群活动的场地以及各样式的屋顶花园;其次,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融入水的内涵,这是东方的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以此为基础营造一些亲水、听水、观水以及戏水的生动场景;最后,将硬性景观与软性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将车库、坡地、台地以及宅前屋后的各种构造有机地协调起来,使其充满活力。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以绿色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为指导,即在对工业化建设中的各种生态破坏问题反思基础上,提高生态保护与人文环境建设的意识,通过生态平衡的维护来创造美好家园。绿色生态规划设计,意味着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原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环境气体的排放和各种垃圾的随意丢弃。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评价一个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不仅要看其是否美观、雅致,更重要是要看其是否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更多地体现的是因地制宜性,营造的是一个原生态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群。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体现科学性、文化性以及艺术和外观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建造更多、更稳定的现代生态群落,从而可以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够充分感受到绿色的关爱,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园。

  当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时,我们才正在实现了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回归,才能真正实现宜人与亲人,自然、历史以及文化等有机结合。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客观需求和行为模式,不仅要继承先辈的规划设计精华,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当代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不同年代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符号和印记,若规划设计过程中总是跳不出崇古的藩篱,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和创新。基于此,以商品房为例,不仅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共享,而且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还应当尽量利用现有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人工景观创造,让全部住户都能均享优美环境;同时,规划设计时还要强化围合功能,尤其要注重形态各异、要素丰富以及安静院落的构建,给人以归属感和温馨、朴素的居家环境。

  目前来看,崇尚历史与文化是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突出特点,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不再单纯地将居住建筑与园林景观相割裂,而是在当前的文化与时代景下对居住区进行生态化的规划,注重体现历史文化,使居住区成为文化的承载点。营造居住区园林文化氛围和规划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居住区自然环境与景观特征的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提炼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还应当重视居住区环境文化的延续性、丰富性以及多元化,从而提高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的文化品位。比如,杭州与苏州的著名居住区规划设计作品,即前者的白荡海人家与江南山水,以及后者的锦华苑与佳安别院等,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欧陆风格规划设计模式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欧陆风情”,比如大面积观赏性的草坪规划设计、模纹花坛规划设计以及罗马柱廊和欧式线脚、雕像、喷泉等。随后,居住区的园林环境景观审计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无论哪一种规划设计模式,都应当体现出文化性与艺术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为避免过于突兀、不和谐,就必须充分体现出该地方的自然特色,即本土性。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地把握住我国的地理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环,比如海滨青岛的碧水蓝天、白墙红瓦;南国风情海口的椰风海韵以及山城重庆的错落有致和素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的小桥流水。不同的居住区园林景观都有其自身的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应当结合本土特色,规划设计富有创意的园林景观空间。同时,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材料的选用,实践中应多选用当地比较常见的施工材料,这也是本土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材料应用趋势是:非标制成品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玻璃、荧光漆和PVC等特殊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特性的有效发挥以及色彩的表现形式。

  合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修建出生态的、更加环保的居住区是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结合,规划设计出高品质的景观环境。

  [1]吴开岑.浅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与技巧[J].现代园艺,2009(04).

  (1)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异军突起。根据最新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569万人次。国内居民出境9819万人次,同比增长18.0%。其中因私出境9197万人次,同比增长19.3%。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旅游产业都愈发重视,旅游业所肩负的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已发生了彻底转变,从原来的接待外宾赚取外汇转为现在的拉动内需创造和谐社会;从原来的经济单体变为现在的支柱产业,无不证明旅游业目前地位的重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得到了良好发展机遇,从诞生到现在一步一步良性的发展着。

  (2)从目前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例来看,通常的程序是:总体规划———具体设计———实施施工。这中间间隔的不连续性就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后其原有的自然属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致命的。美国的约翰西蒙兹曾总结表述,景观规划设计要始终贯穿于实际开发建设,包括场地的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等,这样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正是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将会伴随社会发展的需求,走向未来。

  在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伴随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发展时间和历程略显稍短。综合分析,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伊始至今,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2.1第一阶段:萌芽状态,杂乱的初级阶段(1978~1990)我国旅游开发的伊始,旅游规划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还是以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作为其基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基本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之后,有少数旅游规划设计者,从自身不同的专业领域角度出发,自发地进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但整体上缺乏系统体系和行业标准,常常掺杂在其它的内容中。总体来说,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处于一个没有体系标准,多学科自发进行的初级阶段。

  2.2第二阶段:发展融合,整合的进阶阶段(1990~2000)规划从业者和相关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在旅游规划中重点突出景观设计,或作为重要章节,或形成独立系统,尝试性的开始编制独立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同时,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在旅游业发展领域内融合力度不断加大,景观设计师也成为旅游规划人员队伍中重要的组成机体。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不断地融合中升华、创新,为之后更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2.3第三阶段:关注提高,提升的成熟阶段(2000~至今)在这个阶段,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成为大量旅游景区或旅游产品解决增添项目内容,提升品质等级等方面的主要手段之一。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强调旅游景观要素是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吸引力的重要组成,一度将旅游景观直接作为核心进行产品的打造开发。

  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忆,是人类文化景观的共同遗产。在当今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威胁到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就是立足于地方性的人文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空间的特征与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语言的逻辑性,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传承的全新途径。

  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和生态已经成为景观建设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特征。风景园林师作为土地的守望者、资源的守护者和景观环境的营造者,是有效协调人地作用机理与从事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之一。面对机遇与挑战,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玛格丽特-麦克埃文(Mar—garet McAvin,1990)认为生态与环境破坏是工业化时代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文化的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文明与生态文明是风景园林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性目标与途径。

  伴随着大开发与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开发与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成为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面对的实际问题。原本是传统文化突出的很多地区又是今天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传统”与“现代”矛盾极为突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特质。在此过程中风景园林承担起了国家发展所赋予的时代责任,开展了大量开创性的关于城乡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恢复等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成为解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人运用景观的语言在自然与文化之间营造和谐健康环境的过程和途径。因此,“景观的语言”应是风景园林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成为该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试图在自然生态景观及过程、文化景观及人文过程、网络化与网络格局典型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组合图式为表达形式,构建起以生态过程为依据,由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空间组合依次耦合叠置所形成的具有尺度、秩序、语法、意义等功能的生态景观形成过程与规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以传统文化地域为典型,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人文和文化过程的作用下,文化景观要素、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在尺度、秩序机理下依次耦合形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过程、机理、形态和空间组合规律。

  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由偏重于自然的设计,走向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以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不断将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中,推动了生态规划设计学科的长足发展。

  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拉尔夫·艾默生(Ralph Emerson)、佛里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乔治·马什(George Marsh)、沃伦·曼宁(Warren Manning)、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等人为早期偏重于自然生态研究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在资源管理研究的持续压力下,景观适宜性方法吸收了现代系统理论、环境保护主义、文化景观理论和现代技术发展成果,形成了以“优化技术”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Ⅱ,该阶段主要以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菲利普·刘易斯(Philip Lewis)、理查德·托斯(Richard Toth)、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约翰·莱尔(John Lyle)、朱利安-法布士(Julius Fabos)等为代表。

  此后人文与文化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形成了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朱利安·斯德维特(Julian Steward)、鲁克曼(F.Lukerman)等)以及景观价值与感知研究(肯尼斯·卡瑞克(Kenneth Craik)、伯顿·林顿(Burton Linton)、威廉姆·萨菲(WilliamShafer)、埃文·朱比(Ervin Zube)和斯蒂芬·卡普兰(Stephen Kaplan)等),将人的价值观、行为心理、文化人类学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体系中,形成重要的发展阶段。

  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尤金·奥德姆(Euqene Odum)、布兰达·李(Brenda Lee)、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s)等)和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莫妮卡·特纳(Monica Tuner)、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Forman)、米歇尔·戈登(Michel Godron)等)的发展推动了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立足于景观的垂直结构与功能系统,探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此做出的回应,通过生态系统能力、目标和行为评价,探讨人类制度因素,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则立足于景观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结构与功能,探讨自然与人文过程对景观格局、景观功能的影响,将景观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在空间上的综合镶嵌体,它有助于通过生态完整性的最大化和土地退化的最小化实现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

  在生态规划设计中,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直是生态规划设计力图认识、协调和解决的核心关系,经历了自然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文化适应论三个发展阶段,文化适应成为场所构建、可持续设计、景观再生等领域的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时代特征。

  Sim Van Der Ryn(2007)认为生态设计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由地方性衍生的设计方法和途径、生态帐户的设计、设计结合自然、每个人都是设计师以及使自然本质性的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是设计师在深入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生态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景观与环境,是被用来改造自然景观的文化工具(Frederick Steiner,2002)。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顿·立顿(Burton Litton,1990)教授认为:在面对生态规划设计自然一文化复合系统复杂性的时候,规划设计需要超越经验之上的更加科学的方法并因此产生较好的实践价值。生态规划是“在时间和规律综合作用下的关于自然、生活、过程一体化的方法体系”(Ian McHarg,1997),也可以视为“对人类土地利用形成显著机会的同时所形成的制约条件”(Frederick Steiner,1990);生态设计定义为“在生态规划基础上的形态设计,它需要设计师的视觉形象以及对图形富有创造性的技巧”(Ian McHarg,1997)。詹姆斯·卡尔(James Karr,2004)认为“健康性与整体性(Integrity and Health)、系统与尺度(System and Scale)、景观与语境(Landscape and Context)”等14组生态概念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最重要的生态概念,从而建立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体系。

  在生态规划设计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也不同,但方法的发展是连续的,随着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揭示出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以及该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成为指导、学习和应用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重要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福斯特·卢必升(Forster Ndubisi,2002)完成的《生态规划——历史与综合比较》。该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发展、演变和比较分析,从而建立起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全方位透视。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加剧,文化过程和现代技术应用已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人文生态学派(人文生态系统设计:John Lyle,1985)、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派(可持续设计与可再生设计:John Lyle,1999)、应用景观生态学派(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Zev Naveh,2000)都成为现代技术和文化过程研究的典型代表,成为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在1998年出版的《景观的语言》(The Languageof Landscape)成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辟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的研究途径。景观的语言立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Landscape)、景观评价(Landscape Assement)和人文生态(Human Ecology)四个关键环节,探讨景观构成的修正(Modifica—tion)、一致(Agreement)、对应(Correspondence)、从属(Subordination)、协调(Coordination)等语言规律,研究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景观语汇)、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和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以The Mill Creek社区为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MIT开展了长期的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与教学探讨。与此同时,温彻·德拉穆斯塔德(Wenche Dramstad,1996)等人提出了55条景观生态规划的法则、概念及生态设计关于斑块、边界(界线)、廊道(连通性)和镶嵌体的图式语言。理查德·杜比(Richard Dube,1997)尝试性通过草图、照片、结构分析和美学特质等方面研究了48种自然景观图式,并就每种图式进行变形以适应具体空间规划设计的需要。西蒙·拜尔(Simon Bell,1999)教授研究了图式(Pattern)的含义和感知图式的方式与途径,探讨地形图式、生态图式和人文图式等图式形式。罗曼·布什(Norman K.Booth,2012)针对性研究风景园林场地空间的要素、空间构成的基本形态、特征、景观利用、功能耦合的过程和设计语汇,形成场地设计的导则,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基础。

  从园林历史和设计的角度,研究1920—1970年间北欧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师的作品;运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北欧现代主义富有地域性与艺术品质特征的设计语言生成基础和原因(蒙小英,2006)。在欧洲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发展和设计语言的量化与生成研究中,万艳华(2007)等人研究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探讨既延续传统地方特色,又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体系。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和建筑向自然的延伸中,形成了对欧洲风景园林设计师产生重要影响的独特设计语言(蒙小英,2008)。丹麦现代主义园林大师C·索伦森从丹麦本土景观和历史元素中提炼设计词汇,创造了以圆和椭圆为代表的几何景观的特征词汇,形成了秩序、时态、建筑化的方法和构成的构图句法规则,它们既是索伦森个人的景观语言,也是丹麦现代主义园林的景观语言(蒙小英,2010)。

  景观语言的研究起源于将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教授《景观的语言》的引入,讨论景观语言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卜菁华,2003),并开展景观语言符号的研究,探讨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传达机制、主题类型、作品类型与表达方式,揭示语言化机制,为景观创作提供依据,并提出景观语言的交际性、符号性和社会性三大基本属性以及景观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语法三要素(陈圣浩,2007;邱冰,2010);其次是对风景园林设计语言从地域性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风景园林实践中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王向荣,2002;林菁,2005;肖辉,2008;王浩,2009;王云才,2009)。研究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和地域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风景园林地域性的构成体系,特别是自然和人文在地域性特征中的实质性影响。再者就是景观图式语言的研究(王绍增,2006;吴洪德,2007),探讨图式的特点、图式的转换和图式构成。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是近年来作者开展的重点研究领域(王云才,2011)。

  景观生态化设计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语言来指导生态规划设计,并构成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范式和框架。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以及生态过程作为生态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以生态过程为内在连接规律,将生态规划设计的自然景观图式、文化景观图式、网络化图式等连接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完整性、动态性特征的整体性景观(王云才,2010)。其中文化景观形成了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5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在通过分析江南水乡、皖南徽州、广东珠三角和中原河南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图式语言,并以江南生态园林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王云才,2009)。

  从国内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来看,景观的语言研究不足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的缺失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生态规划设计必须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风景园林学科独特的“人居环境”观、风景园林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营造基于资源保护、景观保护和人地协调的可持续景观。近年来,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风景园林已经强烈地认识和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重要性,也接受生态规划设计是当今设计师最基本的概念和法则,但依旧缺乏对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研究,“生态”依旧困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始终处在没有依托、没有切人点和没有抓手的状态。

  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景观,是揭示一个阶段人文生态空间演变的代表性景观类型。传统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更是这些代表性空间的典型,它凝聚着历史过程中的人一地协调统一的人文生态过程。由于对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质量、空间组织等缺乏系统的研究,使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只能局限性地开展孤立、零星的个案化研究与实践。“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试图立足土地利用、资源保护、文化调适、视觉体验等,认识独特环境中的文化景观,掌握环境中的文化进程,研究其基本构成、形态特点和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文化景观是区域性的和地方性的。长期以来,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文化景观保护片面地集中在风貌建筑、村落核心区、风景地段、历史街区、特定的文化景观区等局部空间的保护上,由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依据和可借鉴的范式,客观上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景观空间保护的政策与景观“孤岛”和“人工盆景”。立足于中尺度空间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就是试图通过地方性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形态和内在过程的研究,探讨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将过程和空间形态统一在传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过程中。

  长期以来,风景园林在艺术与生态、花园与区域之间探索发展,形成了现今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格局。自然与文化的交织是风景园林发展的源泉,但风景园林并没有从这一源泉获得内在的发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1998)认为:这正是由于景观设计语言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果。单一的建筑语言和纯粹的生态语言对风景园林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典型,“图式语言与形成机理”尝试性探讨风景园林独特的视点、方法、模式以及风景园林能够表现的事物和对象。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就是探索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试图探索突破生态规划设计发展瓶颈的途径。

  研究生态设计语言,建立生态设计的语言图式,是基于以下四个重要议题:①生态规划设计成为解决土地与景观环境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的途径和媒介,是生态设计语言描述的核心对象。②多学科理论引入风景园林、生态学富有成果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大胆的尝试和多样化途径有助于营造自然与人类共同繁荣的土地空间。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产物,通过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探讨景观生态化设计图式语言的基本图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核心,以多学科发展为基础,以空间生态格局为框架有助于奠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范式。

  文化景观的语言是由人一地作用过程中不断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描述文化景观的基本要素、文化基本单元空间和具有文化群体性特征的空间组合构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通过揭示图式的基本构成、典型图式和空间组织过程,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文化的传承,依据独特的空间肌理过程将不同的景观要素、典型的空间组合进行耦合,形成文化与人文生态规律、生态特点和生态空间形态统一的有机景观。图式语言是生态景观表达的基本语汇,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图式语言及空间形成机理研究能够形成有效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切入点和抓手。

  “景观是语言”的结论来自于景观规划设计最核心的工作领域,在由花园到区域的多层次规划设计中,景观规划设计都在尝试着进行充实功能和表达思想的艺术化塑造过程。在我国,景观语言研究正逐步起步,但缺乏对系统全面的研究。景观的语言理论将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景观语汇。景观语言的构成是由景观的要素和景观独立的基本空间单元构成,以及由这些单元组合形成的空间基本格局。“land”的含义是指空间场所和生活在其中的。